玉簪记
《玉簪记》为明朝浙江钱塘人高濂所撰,全本三十三出,取材《古今女史》中女贞观尼陈妙常,与潘必正相爱,经临江令张于湖断为夫妇事。
敷演南宋潘必正与陈娇莲自幼定亲,后娇莲之父亡故,又值金兀术南侵,娇莲与母失散,寄居道观,法名妙常。必正上京赴试,因病下第休归,寄居于姑母主持的女贞观中,巧遇妙常,两人并不相识。必正爱慕妙常的文才风韵,以琴曲倾吐心声,妙常慑于教规,以琴曲拒之。必正相思成疾,妙常闻讯探视,仍然不敢明言。其后,妙常填词一首,吐露真情,为必正所得,妙常无可辩解,遂订终身之约。事为姑母察觉,逼潘提早进京赴试,潘无奈启程,妙常赶至秋江,互诉衷情,坚守前盟。必正得中进士后,回观迎娶。夫妻回家时喜见陈母亦在潘家依亲,母女亦得团圆。
《玉簪记》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非常细腻的描写两位主角内心感情,文辞典雅而不深奥;曲调平和而不流俗;唱腔转折而不拗嗓,是雅俗共赏的好戏。「琴挑」的月下相逢使潘、陈二人互生爱慕之心,紧随其后的「问病」、「偷诗」,则是陈、潘为爱情所做的试探。潘因思念成疾,陈藉故来慰问;陈相思而作词,潘恰好偷而颂之,一来一往的猜心游戏使感情化暗为明。在姑母发现他们的秘密后强行催逼侄儿提早赴试时,妙常以坚贞不渝的爱情信念,借一叶扁舟追至江心,两人秋江盟誓。此剧把古典艺术的力量便发展到了极致,一切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悲剧因素,在乐观通达的精神境介面前,都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琴挑
- 『这也不关我事』
「琴挑」是《玉簪记》中关键的一出,描写必正与妙常在「茶叙」清谈以后互生爱慕之心,妙常月下操琴,必正寻声而至,借琴曲试探妙常心意。妙常因受传统礼教的规范,只得以琴曲「广寒游」表明她的出家人身份来搪塞,但是在必正告辞之后,却自露心声。必正却未离去,在旁听得妙常的心声后,欣喜欲狂,向上天诉求成就姻缘的心愿。
此出被两支琴曲间妙常无心的一句「这也不关我事」分成两段:前一半用四支「六字调」的「懒画眉」曲牌来描写月下相逢的情节;而后一半用四支「正工调」的「朝元歌」曲牌来描写两人的情思。并且利用不同调式、笛色的特性来表现这一剧情的转折,是借音乐营造气氛的代表作。
|
问病 - 『把你那段心儿且放宽』
「问病」写必正相思成疾,观主偕妙常来探望,问起病由,必正有口难言,妙常心知肚明,但恐闲口惹事非,不敢明言。
本出是以小生的唱工为主,但是在书僮进安的穿插之下,生、旦之间的眉目传情,就变得生动而明显了。
|
偷诗
-『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
「偷诗」写妙常情丝系于必正,又念及本身因避战祸,寄迹道观,弄假成真,于是把心事填成「西江月」词一首。词成困倦,倚桌稍歇。此时必正病起无聊,闲步而至,见房门半掩,乃捱身而进。必正见词大喜,于是唤醒妙常,两人互诉情衷,海誓山盟。
本出是两人感情化暗为明的关键,必正见词得知妙常芳心后,得意忘形,有意的去戏耍妙常。也因此能够突出妙常在相思无奈之后,面对心上人时所流露出来的佯怒、尴尬与羞赧。这期间层次分明,因此表演时首重默契,才能把妙常卸除伪装的过程表现的合情合理。
|
秋江
-『千愁万恨别离间』
「秋江」写必正提早赴试,妙常赶至江边雇船送别。两人千言万语,意惹情牵,然恐人嚷开是非,只得以碧玉鸾簪及鸳鸯扇坠互赠,作为加冠双圆之证,依依洒泪而别。
秋江话别一场,两人合唱「小桃红」一曲,优美哀怨,配以柔美的身段、含蓄的做表,使人深深体会出两人的浓情蜜意。最后小船以倒退方式下场,更能表现出依依的离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