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的特质 |
|
昆曲是中国最早成形的戏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融合文学、音乐、歌唱、舞蹈、表演于一堂。以竹制的昆笛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笙、三弦、二胡、琵琶等丝竹乐器谱成了优美的旋律,鼓和板,加以小锣、大锣、铙钹等敲击乐器用来控制节奏,配合了文学化的词句、华丽的服装、鲜艳的化妆,在空旷的舞台上以情感化的唱腔、文词化的身段,衬托出演员精彩的表演。
|
|
中国戏曲的进行是以人物为中心,舞台上只有简单象征性的道具来代表戏剧进行的环境。同样的桌椅可以代表书房、公堂、高山、桥梁。一个角色在舞台上绕一圈,可能经过千山万水、可能只是在园内独步,可能经过了几天几夜、也可能只是下一分钟。舞台也可以分割,一个角色坐在椅子上,另一个角色在他面前走来走去,两人却看不见,因为中间可能隔著一堵墙。这是一个「环境移动的舞台」,想像出来的地点、环境、时间在角色的周围不停的移动,因此不是角色进入新的环境,而是新的环境进入角色的周围。
|
|
昆曲的表演受到说唱艺术的影响,和现代戏剧中「四面墙」理论并不相同,「四面墙」的舞台模拟成一个真实的世界,四周都有无形的墙,演员不应该感觉到观众的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观众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那堵墙是打开的,演员必须以观众为对象来演出,而观众也以掌声与喝彩来肯定演员。
|
|
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须由想像来假定其存在,因此要用虚拟的手法来引起想像。譬如:一个角色举足作跨越门槛的姿势,再反身作关门的姿势,这就表明这个角色已经走进房间,关上房门。舞台上的动作是实际生活的再现而不是复制,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具有象征意义的「写意夸张的动作」。昆曲的表演要做到「动作美、指事明、化身准、出情真」几个层次。基本上所有的舞台动作都是圆弧形的,讲究动静相间、虚实互换、欲扬先抑、欲进先退;肩要松、腰要提、双膝微曲、两腿保持弹性,与中国传统的太极的理论是相吻合的。表演时以虚拟的动作表明时、地、物,如开门、上楼、饮酒、观花等。尤其是类似动作,如饮酒和喝茶等,必须要交待清楚,让观众看的懂。这些象征的动作经过台上、台下一致确定,就成了舞台的规律,达到所谓「规律的自由动作」的境界。化身是指身段要合乎剧中人物的年龄及身份,所谓「身段要合路子,表演要归家门」,也就是演员要化成戏中人物。出情是指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性格及情绪,也就是如何刻画人物。一般而言,要先掌握了家门身段,然后按不同人物、不同心情,作细致入微、互不雷同的具体处理。 |
|
中国语言虽然是单音语言,但是由于声调的变化产生音乐性,不同声调的组合得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词牌、曲牌的由来。昆曲承袭了诗、词音乐,是以曲词为主,每一个曲牌按设定的曲词组合产生了特定的个性,也就是有一定的节奏、主旋律及终止的结构。使用时再按照实际的字声订定唱腔,使得曲调和字声作有机的结合。然而这种「语言音乐的结合」,并不是指某一声调的字固定配以某一绝对音高,而是依据旋律的起伏和前后曲词的关系,谱出相对音高,它深化了汉语在咬字方面所能显现的特殊美感,使得演唱时观众能够很清楚了解词意。
|
|
在中国戏曲中,人物的内在性情和外在造型是一致的。「明确定型的角色」使得一个角色一走上舞台,观众只要看他的造形、打扮、道具和动作,就知道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作科要选择适合的程式,使用的道具以及声响伴奏,也都必须合乎角色的类型、性格、年龄和身份,不可乱了章法,随意杜撰。曲性也可以用来刻划个性,不同类型的人物演唱不同风格的曲牌,如生旦唱细曲;净丑唱粗曲;末外唱急曲。配合了演员的诠释,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