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i001c.jpg 首页> 专栏>擞腔的唱法 chinese.jpg simple.jpg
擞腔的唱法
 

昆曲的字声与唱腔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例如:豁腔用于去声字;霍腔用于上声字;罕腔用于上声字及阳平声浊音字;顿腔用于入声字;撮腔、叠腔用于平声字或已经用过豁腔的去声字。而擞腔比较特别,适用于各种字声,把音略加抖擞,类似于西乐装饰音中的震音或颤音,宛转动听,即前人所谓的「迟其声以媚之」,因此在昆曲中应用很广。《集成曲谱》提到擞腔时说「工字之擞腔,吹者将笛之第一孔忽开忽按,唱者随之而作摇曳之腔是也。」所以基本的唱法是将本音和高一音阶的音重复唱出,但是速度不可一样,一般是先慢后快才会摇曳有致。

《粟卢曲谱》中的「习曲要解」讲到擞腔的唱法时,提醒习曲者:「唱时当运用颐颌两部位,若仅用喉间颤动,不足以尽腔圆之致。」在唱南曲时,通常为求宛转动听,把小腔的音省掉几个,变成在本音之后加上三个音。「习曲要解」说:「其第一工尺必较前一本音高出一音,其第二第三工尺仍连用前一本音工尺。」但是本音要比加出来的音要长。如果每个音都唱成四分之一拍就缺少宛转的感觉。两拍以上的音加擞腔时,本音要唱足,到最后半拍再唱加出的三个音。曲家许闻佩女士唱南曲中之擞腔极为精到,深具婉转缠绵之曲意。台湾笛王徐炎之先生,吹擞腔时先很快的擞一次,然后再接合俞派唱法,深具特色。

昆曲的南曲本是五声音阶,旋律古朴,没有「乙、凡」这两个变音。但是在擞腔中,会有「乙、凡」这两个变音出现。这种以七声奉五声的旋律,使古朴的南曲音调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例如《红梨记》「亭会」【桂枝香】曲牌中「争奈我酒魂不定」的「魂」字,就是以擞腔中的变音来刻划宿醉未醒的神态。

如果把两个擞腔以带腔相连,摇曳有致,非常动听。在《牡丹亭》「游园」【步步娇】曲牌中「迤逗的彩云偏」的「云」字及【醉扶归】曲牌中「不堤防沈鱼落雁鸟惊喧」的「惊」字,就是以这种方式谱的腔。有些曲家把第二个擞腔略加变化,加出的三个音改为,「第一、第二工尺用较前一本音高出一音,第三工尺用前一本音工尺。」同中有异,更为动听。不过这种异格,只可偶一为之,多用则腔就油了。

南曲入声字出口后要断,后面的拖音类似平声,但是要略有顿挫,因此入声字的擞腔的唱法不太一样。《牡丹亭》「游园」【醉扶归】曲牌中「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的「月」字及《玉簪记》「琴挑」第三支【懒画眉】曲牌中「谁家夜月琴三弄」的「月」字腔格完全一样,在顿腔后面紧接着一个擞腔。所以要顿的轻一点,带出高一音阶的音后再唱出擞腔。曲家王定一先生在这里的吹法是用手指轻敲笛孔,使得擞腔中的本音非常轻,似断不断,既有擞腔的摇曳,又有入声的顿挫,达到了声腔合一的境界。

由于擞腔有颤抖之音,可以灵活的配合哭或笑,把情和腔融合起来。就像《琵琶记》「盘夫」中第四支【红衲袄】曲牌的结尾一句的「扑簌簌泪满腮」的「腮」字,国宝级演员岳美缇女士唱法为,在第一个音出口以后顿住,深深吸一口气,而第二个音的后面的带腔,就像抽咽一样,然后顺着擞腔哭出,在最后一个音上结束,余味无穷。《铁冠图》「刺虎」【朝天子】曲牌是费贞娥杀死李固以后,仍然因为没有达成替君父报仇的愿望,心情激动时所唱的,因此演唱时有许多哭头。曲家张充和女士对这些哭头的处理有独到之处,例如「恁道谎阳台雨云」中「台」字的擞腔,唱之前先吸一口气,哭头和声音一起出来,然后擞腔顺着哭头唱出,曲情与唱腔配合无间。曲家项馨吾先生在处理带哭头的擞腔时采用先快后慢的方式,使两者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页首▲ Copyright© 2000-13 www.Kunqu.org 07/0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