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i001c.jpg 首页> 专栏>昆曲的谱与笛 chinese.jpg simple.jpg
昆曲的谱与笛
 
po001w.jpg

昆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歌唱、舞蹈以及表演,经过几百年来文人的整理及艺人的实践有完美的曲谱。昆曲谱不仅仅记载曲调的旋律,它还包含了曲词、念白、人物、场次及主要作科,是一个完整的剧本。有了曲谱,演唱就有了依据。这就是为什么像《琵琶记》、《牡丹亭》及《长生殿》这些著名的传奇经过了几百年,仍然能够不失原貌的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原因。昆曲采用的是工尺谱,以「凡工尺上一四合」七个音符标出旋律,辅以板眼标出节奏。昆曲谱与现代简谱或五线谱最大的不同在于昆曲谱以曲词为主,再标以工尺(音符)与板眼(节拍);而简谱与五线谱则以音符与节拍为主,若有唱词再填唱词。因此五线谱一眼就可以看出音高及节拍,而昆曲谱首先入眼的是曲词。其间的原因是由于曲原本就是承袭诗词的吟唱转变而来,因此以曲词为主。

昆曲与近代音乐主要的不同在于节拍,昆曲中的一板三眼与一板一眼相当于西乐的4/4及2/4拍子,一板三眼用于较慢的节奏,而一板一眼则用于快速的节奏,西乐中经常用的3/4拍子则为昆曲所无。昆曲中的赠板及全板(流水板)为西乐中极少使用:赠板则相当于8/4拍子,是所有节拍中最慢的,但一般可以两节4/4拍子取代;全板相当于1/4拍子,用于节奏极快的舞蹈身段。但是昆曲在节拍上最大的特色是散板,也就是说只有音符而没有节拍,散板是演唱者依剧情的需要而自订曲词的长短按照音符的高低唱出,这完全是由诗词的吟唱演变而来。散板在记谱时,仅在每句句尾以板标出段落,没有节奏。一般而言,初学者只有利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跟着唱,等到功力领悟渐进后,再把自己的诠释与感情加入演唱中。工尺谱与简谱及五线谱在节拍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简谱及五线谱标出每一个音符的长度(如四分音符或全音符);但工尺谱只标出节拍的起点,如三个音共分一拍时,可以是第一个音占半拍,后两个音共用半拍;或前两个音共用半拍,而第三个音为半拍;亦可是三连音,即每个音各为三分之一拍,节拍中每个音符的长度全靠演唱者自己的诠释。

dizi01c.jpg

昆曲的文场伴奏以昆笛为主。昆笛是一种竹笛,除了一个吹孔、六个指孔外,在吹孔与指孔之间还有一膜孔。吹奏时膜孔上贴以竹膜或芦苇膜,而膜所产生的共振使得竹笛音色清脆嘹亮。在昆笛伴唱中务求笛音饱满,抑扬顿挫要交待得清楚。笛在昆曲中虽是伴奏乐器,但演奏者对曲子不可不熟,并非只是把谱上的工尺吹到而已,还要能吹出曲情。而且伴奏不同的角色,须有不同的特色:吹老生及净末戏需求平正朴实,不宜带太多的垫腔;吹小生戏需灵活潇洒,转折处可加入搭头(花腔)以润饰小生的唱腔;吹闺门旦则宜婉约缠绵,尤需注意滑腔与橄榄腔的收放;而吹贴旦的戏则宜轻灵俏皮,需注意整段曲子的松紧;至于吹丑角的戏则常有音程上大起伏及节奏上的急速改变。总之即使是相同的工尺谱,在不同的角色及不同的戏中演唱时,吹奏的方式都不同,需切合剧中的角色及剧情。最重要的是:□笛只是伴奏,切忌一昧响吹把演唱者的唱腔掩盖,或者任意加花腔把演唱者的意境破坏,如何将演唱者的唱腔及意境衬托出来,才是昆笛伴奏最高的境界。

页首▲ Copyright© 2000-07 www.Kunqu.org 01/1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