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i001c.jpg 首页> 专栏>昆曲探源 chinese.jpg simple.jpg english.jpg
昆曲探源
 
在中国戏剧史上,昆曲的兴起是一件大事。这是中国剧坛上唯一由文人与艺人紧密联合发展出的一个剧种。文人的剧本,富于文采,典丽工整,而艺人的参与,使得文武场的穿插、场子的冷热、角色行当的劳逸、剧情的推展,都得到适当的考虑。如果昆曲没有各方面的成就,是不可能独霸中国剧坛两百余年,更谈不上能给京戏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剧种以深远的影响。
 
lksps02w.jpg
中国传统戏剧到了金元时代逐渐成熟,在北方由一人弹唱的「弦索调」,转变成代言体的「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杂剧的体制规律严谨,曲牌、宫调完全遵守元曲的规定,以文字见长。每本四折,每折由末或旦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是在旁搭配,因此不易生动,不过略具戏剧规模而已。但是留下大量剧本,对以后的戏剧影响很大。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宋代南迁前后,以宋词配合村坊小曲形成了一种地方小戏,是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格局为主,不按宫调,不讲规律,在明代以前只是在坊间流传。明初时,南戏文经由文人的改革后开始复兴,逐渐吸收北杂剧的格律,形成体制,最后演变成「传奇」。传奇的长度没有限制,人人可以主唱,除了独唱外,还有轮唱、合唱,丰富了剧情及音乐,突出了角色,使中国戏剧进入了成熟时期。
 
昆曲发源在江苏昆山,最早是以地方小调形态出现的。「昆山腔」的名称存在,根据记载应可追溯到元末,也就是公元一千三百年左右。明初时成为南戏文的四大声腔之一,当时不及「海盐腔」普遍。昆山腔的兴起,必须归功于明代中叶的音乐家魏良辅及戏曲家梁辰鱼。魏良辅精通音律,深研唱腔中的各种技法,与其他专精之士,把当时流行的昆山腔逐步发展成婉转缅邈的「水磨调」,成为文人散曲吟唱的词曲音乐的主流,因此称为昆曲。后来经由梁辰鱼应用到他所着的 《浣纱记》传奇中,由于曲情的变化,角色戏剧性的要求,使得曲乐戏剧化,曲调由简而繁,因此昆曲由文人清唱演变成戏剧的声腔。昆曲在融合了戏文的民间音乐风格与杂剧的文学丰采以后,成为一种既华丽又典雅的歌剧声乐,至此以后传奇大都采用昆山腔演唱,终于成为全国性的戏剧。奠定了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前后两百七十多年的昆曲全盛时代。
 
昆曲的曲调以典雅、静谧、缠绵、婉转为主,旋律结构以曲词四声和词汇的连音调值为准,节奏变化以剧情为定则。唱曲讲究音准、板正、腔纯、情真,表演以身段美、指事明、化身准、出情真为准绳。这些特点的形成,来源很广。主要是长期以来继承了唐宋「大曲」,宋「词调」,宋「唱赚」,宋金「诸宫调」,南「戏文」,元「杂剧」,甚至民间的「货郎调」等演唱艺术。经过收集、选择、融化、消纳、改革,成为风格统一,丰富而不杂乱的经典艺术。
 
另一个造成昆曲兴盛而且流传至今的原因,是所谓「折子戏」的产生。在明朝中叶,豪富人家开始自组家庭戏班,供宴会时宾主同乐。这时连演多天的整本传奇就嫌太长了,而且故事情节大都耳熟能详,于是经常选取其中精华演出,以观赏细腻的演唱艺术为主。渐渐的演变成选择不同的传奇中的折子同台演出,这就是折子戏。像《红搂梦》中描写清初豪门就是以这种形式演唱昆曲。由于折子戏既适合大型剧场的演出,也适合家庭厅堂的观赏,而且所保存的都是精华场次,各种角色都得以发挥,因此一直都能引起许多爱好者的共鸣。
页首▲ Copyright©2000-08 www.Kunqu.org 08/0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