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专栏>昆曲的音乐 | ![]() |
![]() |
![]() |
昆曲的音乐 | ||||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曲牌体与板腔体两种。曲牌体承袭了诗、词音乐,以曲词为主,词句为长短句,配上板式(节奏)后,再按照字声谱上唱腔,把曲牌所属的宫调与曲调结合,规格很严,如昆曲、高腔等就属曲牌体的戏曲。而板腔体是将基本唱腔作多种板式的转换,一曲之中变化很多,以过门连接,曲词上下成对,基本上常用七字句或十字句,唱腔与曲词的关系不大,如皮黄、梆子等就是。 宫调是组成昆曲音乐的基本要素,是用来定出每一曲标准音的音高以及七音之间音程的关系。标准音可以采用六律六吕这十二个半音,也就是说有十二种音高,一般而言主腔的结尾都落在标准音上。每一音高又可以用宫、商、角、变征、征、羽、变宫这七音中的任何一个音作为主音,主音决定后,七音之间的音程就是调式。因此形成了八十四种宫调。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几乎没有以两个变音(半音)为主音的,所以实际的调式只有六十种。更由于有些调式十分相近,经过合并之后,现在北曲尚存九种调式,南曲尚存十三种调式
昆曲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昆曲的音乐是以笛律为基准,演唱时所用的笛色(调门)共有七种,传统笛色的改变包含了调式的特性,并非单纯的音高改变,因此不可任意更改笛色。由于改变笛色就改变了调式,因此常常利用笛色的变更来突出剧情的变化。然而近年改用十二平均律笛以后,改用不同音高的笛子来吹奏,形成了「移宫不换调」,调式的特性消失了,于是也就有演唱者开始更改调门。 昆曲的板式共分正板(一板三眼)、快板(一板一眼)、全板(有板无眼)、散板(无板无眼)、正板带赠板(两板六眼)、及快板带赠板(两板两眼)六种。正板速度中庸,每节四拍,正板为第一拍,头眼为第二拍,中眼为第三拍,末眼为第四拍,以正板为主,中眼次之。快板每节两拍,用正板及中眼来表示,速度较正板为快。全板(亦称流水板)每节一拍,有板无眼,节奏最快。散板节奏不定,速度由演唱者配合曲词剧情来决定,仅在每句最后以底板来结束,但一般来说速度都比较慢。至于赠板,是当谱曲时为了增长旋律,把正板或快板加长一倍,这种加出的部分的第一拍以赠板来表示,其重要性略次于正板。正板板式与快板带赠板板式虽说都是每节四拍,然而快板带赠板的节奏比较明显。一套曲牌中板式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慢后快。
昆曲有南北曲之分,主要的分别固然是由于曲牌结构不同,然而在音律与板式上也有差异。北曲七音俱全,承袭元杂剧而来,大都由主角独唱,不用赠板,板式不定,视所加衬字之多少而改变,字多调促,易于表现爽快利落的顿挫;而南曲只用五音,由于没有变音,较容易表达婉转缠绵的情致,南曲除了「引子」外都有定板,下板处固定不可移动,故而衬字较少,而且主曲常用赠板,更加细致。此外如将同宫调的南北曲相间合用则称为「南北合套」,在唱作繁重的大场合,由主角唱北曲,产生了主从的对比。但是由于笛色相同,在对立中却有统一的感觉。 在说白或动作中往往可以加上音乐来烘托剧情、增加余韵,这称为吹打。吹打有细吹与粗吹两种,细吹是以昆笛为主,而粗吹则以唢呐为主。有些吹打采用特定曲牌,称为吹打曲牌,从调式的特性分成吉庆、欢乐、哀怨、神仙、行动、军乐等类,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例如【万年欢】曲牌可以用在《牡丹亭》「惊梦」中引导梦神或花神出场,属于神仙类的吹打曲牌,旋律轻快欢乐,但是前面的【山坡羊】曲牌气份沉静,而【万年欢】曲牌的第一乐段原本重覆一次,因此第一遍开始时要延续【山坡羊】曲牌的沉静,然后逐渐转为轻快欢乐,到了第二遍才进入【万年欢】曲牌的节奏,完成气份的转换。不定式吹打没有特定的规律,常用的办法是将主曲的旋律加以变化后衬托在说白或动作之中来产生效果。然而使用时要非常小心,必须注意调式及板式与主曲间的协调性,不可因为音乐好听而任意加入,反而破坏了剧中气氛。曾见有人演《牡丹亭》「寻梦」时,在唱抒情的【懒画眉】曲牌(笛色六字调)前加了一段具有仙乐特性的【万年欢】吹打曲牌(笛色小工调)作为开场曲,虽然采用十二平均律笛,调式差异不明显,但是音乐特性仍然不合,造成格格不入的效果。 |
页首▲ Copyright© 2000-13 www.Kunqu.org 10/14/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