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藝術的特質 |
|
崑曲是中國最早成形的戲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融合文學、音樂、歌唱、舞蹈、表演於一堂。以竹製的崑笛為主要伴奏樂器,配以笙、三弦、二胡、琵琶等絲竹樂器譜成了優美的旋律,鼓和板,加以小鑼、大鑼、鐃鈸等敲擊樂器用來控制節奏,配合了文學化的詞句、華麗的服裝、鮮豔的化妝,在空曠的舞台上以情感化的唱腔、文詞化的身段,襯托出演員精彩的表演。
|
|
中國戲曲的進行是以人物為中心,舞台上只有簡單象徵性的道具來代表戲劇進行的環境。同樣的桌椅可以代表書房、公堂、高山、橋樑。一個角色在舞台上繞一圈,可能經過千山萬水、可能只是在園內獨步,可能經過了幾天幾夜、也可能只是下一分鐘。舞台也可以分割,一個角色坐在椅子上,另一個角色在他面前走來走去,兩人卻看不見,因為中間可能隔著一堵牆。這是一個「環境移動的舞台」,想像出來的地點、環境、時間在角色的周圍不停的移動,因此不是角色進入新的環境,而是新的環境進入角色的周圍。
|
|
崑曲的表演受到說唱藝術的影響,和現代戲劇中「四面牆」理論並不相同,「四面牆」的舞台模擬成一個真實的世界,四周都有無形的牆,演員不應該感覺到觀眾的存在。然而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觀眾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那堵牆是打開的,演員必須以觀眾為對象來演出,而觀眾也以掌聲與喝彩來肯定演員。
|
|
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須由想像來假定其存在,因此要用虛擬的手法來引起想像。譬如:一個角色舉足作跨越門檻的姿勢,再反身作關門的姿勢,這就表明這個角色已經走進房間,關上房門。舞台上的動作是實際生活的再現而不是複製,是由生活中提煉出來、具有象徵意義的「寫意誇張的動作」。崑曲的表演要做到「動作美、指事明、化身準、出情真」幾個層次。基本上所有的舞臺動作都是圓弧形的,講究動靜相間、虛實互換、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肩要鬆、腰要提、雙膝微曲、兩腿保持彈性,與中國傳統的太極的理論是相吻合的。表演時以虛擬的動作表明時、地、物,如開門、上樓、飲酒、觀花等。尤其是類似動作,如飲酒和喝茶等,必須要交待清楚,讓觀眾看的懂。這些象徵的動作經過台上、台下一致確定,就成了舞台的規律,達到所謂「規律的自由動作」的境界。化身是指身段要合乎劇中人物的年齡及身份,所謂「身段要合路子,表演要歸家門」,也就是演員要化成戲中人物。出情是指要表現出劇中人的性格及情緒,也就是如何刻畫人物。一般而言,要先掌握了家門身段,然後按不同人物、不同心情,作細緻入微、互不雷同的具體處理。 |
|
中國語言雖然是單音語言,但是由於聲調的變化產生音樂性,不同聲調的組合得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詞牌、曲牌的由來。崑曲承襲了詩、詞音樂,是以曲詞為主,每一個曲牌按設定的曲詞組合產生了特定的個性,也就是有一定的節奏、主旋律及終止的結構。使用時再按照實際的字聲訂定唱腔,使得曲調和字聲作有機的結合。然而這種「語言音樂的結合」,並不是指某一聲調的字固定配以某一絕對音高,而是依據旋律的起伏和前後曲詞的關係,譜出相對音高,它深化了漢語在咬字方面所能顯現的特殊美感,使得演唱時觀眾能夠很清楚了解詞意。
|
|
在中國戲曲中,人物的內在性情和外在造型是一致的。「明確定型的角色」使得一個角色一走上舞台,觀眾只要看他的造形、打扮、道具和動作,就知道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作科要選擇適合的程式,使用的道具以及聲響伴奏,也都必須合乎角色的類型、性格、年齡和身份,不可亂了章法,隨意杜撰。曲性也可以用來刻劃個性,不同類型的人物演唱不同風格的曲牌,如生旦唱細曲;淨丑唱粗曲;末外唱急曲。配合了演員的詮釋,才能塑造出鮮明的角色,得到觀眾的認同。
|